《茶馆》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老舍非常厉害,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都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不仅展示了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还神奇的照进了如今的社会。老裕泰有一个告示:莫谈国事!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依旧不能谈国事。秦二爷说:有钱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千万别做好事! 那种对时代的无力感,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
故事的尾声,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人按照北京出殡的风俗,撒纸钱来祭奠自己。他们围着桌子撒呀,喊呀,那凄凉的呼喊声在剧场里回荡,像刀子一样直接扎进我心中。
新版《茶馆》剧照
从左至右依次为秦二爷、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
新版《茶馆》剧照
王利发让儿媳妇带着孙女出城
惊,不是谁都懂的《茶馆》番外篇
10月,我在乌镇看了孟京辉《茶馆》全球首演,看完后内心很挣扎。首先,想致敬孟京辉,勇气可嘉。这次孟京辉版的《茶馆》邀请了德国戏剧家塞巴斯蒂安·凯撒(Sebastian Kaiser)参与剧本构作,启用文章、陈明昊、刘畅、丁一滕、齐溪等青年演员担任主演,“用极其当代的方式解构演绎”了老舍的原著。从主创团队看来,会让大家觉得这应该是一部不会太差的先锋剧吧。事实是,我被舞台上被称为“时间之轮”的庞然大物震惊了,也被剧情震惊了。
古今中外,磅礴繁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可谓脑洞大开,对普通观众非常不友好。舞台上没有老“裕泰茶馆”的影子,也没有穿着长衫马褂的茶客。有的是衣着时髦的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松二爷、唐铁嘴、刘麻子、康顺子、小丁宝等剧中人物,还有那些被一笔带过的大蜘蛛、烂肉面和虚构的女人。虽然台词基本都是老舍剧本中的原话,但是有可能你完全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剧中还穿插了很多和原著完全没有关系的内容,包括布莱希特的诗歌,德国剧作家海纳·米勒的后现代主义经典《哈姆雷特机器》中的内容、莎士比亚《奥赛罗》的片段……如果你对《茶馆》故事不熟悉,又对西方艺术也不太了解,恐怕你很难有收获。
我非常喜欢《茶馆》,也认可“孟式美学”,对于老孟的这次“胆大妄为”的经典改编,我非常的不喜欢。太注重形式感,却忽视了剧本的内核。如果它换个名字,应该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孟京辉版《茶馆》
第六届乌镇戏剧节首演
后于杭州、苏州等城市巡演
喜,火辣的四川味成也是它败也是它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邀请的四川话版《茶馆》可以称得上是大制作,华丽的舞美设计,将四川“茶馆文化”融入其中,四川盖碗茶取代北京大碗茶,北京人艺版的长凳也被改成四川特色的竹椅,四川各色小吃的吆喝声也融入舞台表演中,你还可以看到许多老成都的“招牌”。虽然说的是北京的故事,把它们放在四川一点儿都不觉得突兀。如今的四川依然保留着大量的老茶馆,在成都喝盖碗茶、掏耳朵、打麻将是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百态的人生。
这一版的舞美是亮点也同样是败笔,得了《茶馆》同样的“病”,就是“头重脚轻”:第一幕太棒,后两幕有些匹配不上,在加上空旷的舞台,这个毛病就格外突出。最后结尾突然出现的那群革命斗士,瞬间击碎了我所有的好感。我在老版《茶馆》从未体会出愤怒的情绪!有,也是隐喻的表达,是让你自己去回味的。老舍先生的更多是用“哀”“叹”“自嘲”去表现对时代的控诉。这版愤怒青年的嘶吼,集体砸椅子如此直白的表现形式,完全消弱了《茶馆》这部作品的深度。不好意思,这样简单粗暴的价值观输出完全恶心到我。
四川“人艺”版《茶馆》2017年首演
今年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沪上献演
据说自1958年8月首演以来,30多年当中,《茶馆》有过原剧本版、99版、79版三个版本结尾。目前“人艺”版本的结局是沿用1979年打倒“四人帮”以后恢复演出后改编的结局,非常有想象力,也是本人最喜欢的。四川话《茶馆》的结尾,融合了另外的两个版本内容,可以说更靠近原著,然而红色政治意味太浓。就如结局一样,形式也在不断变化,这三个版本《茶馆》各有千秋,给你带来的感受截然不同。我建议先看人艺版,再看川版,等你有一定认识后再看老孟的《茶馆》,应该会有更多的收获。它更像是一个番外篇,是对原著做了新的阐释和扩展。焦菊隐先生在导演《茶馆》时曾说过:
“一出戏的演出,
要找到最适合于它的表现形式,
才能充分发挥出戏的内在思想。”
时代是变化的,表现形式更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典永远不是用来仰望,而是用来打破的。希望未来出现更多的版本的《茶馆》,让老舍精神走的更长,更远。
-劇終-
文中观点为个人立场
但受《有染》同仁支持
小丸子
一个纠结到死的90后老阿姨
称高于2018年12月5日·上海的雨夜
图片来源
北京人艺票务中心公众号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
第六届乌镇戏剧节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木吉蜜柑
封面插画:吕学平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