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封冻初期,冰盖下面堆积大量冰花、冰块,阻塞部分过水断面,造成上游水位壅高的现象称为“冰塞”。
在河道封冻过程中,大量流冰在狭窄弯曲河段插塞封冻,上游相继而来的大量冰块、冰花、碎冰等,在水流动力作用下,一部分沿冻结的冰盖向上游延伸而封冻,一部分潜入水下流动,当遇到阻碍时,就在冰盖下堆积起来,堵塞部分过水断面,阻滞冰水畅泄,壅高上游水位。阻塞严重时,下游水位下降,形成封冻河段上下游较大的水位差,导致河槽蓄水量增加。
一般冰塞:在河道封冻初期,冰盖下堆积的大量冰块和絮冰,堵塞部分过水断面,程度不同地影响水流畅通。
严重冰塞:在河道封冻后的冰盖下过水断面,被流冰和冰絮堵塞的面积达70%以上,上游来水来冰不能下泄,壅高上游水位。
Q
平封与立封
A
在河道封冻时,某一河段冰凌冻结形成平面封河的形势称“平封”。平封多发生在插封河段之间,由于受低气温的影响,两岸边凌逐渐增宽增厚,与河面冰凌相互冻结成平面封冻的冰盖。
立封也称“插封”。河道流凌封冻期间,大量冰凌首先在狭窄弯曲河段卡冰后,冰块自下而上节节插排上延,部分冰块在水流动力作用下上爬下插,形成冰块互相重叠,竖立插塞的封冻形势。
Q
冰絮与连底冰
A
河道封冻后,气温、水温继续降低,在冰盖下水内生成的棉絮状冰体称为“冰絮”。冰絮属水内冰,冰絮的多少随气温、水温和时期长短而变化。
河道封冻后,因气温、水温降低,冰盖下冰絮增多,并逐渐凝结附着于河底,便形成了“连底冰”。
Q
岸冰
A
河道岸边冻结成的冰带称为“岸冰”,俗称“边凌”。冬初,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河流水体失热,靠河道岸边的水流因阻力较大、流速较小、失热较多,岸边水面先行结成宽窄不等的冰带。受气温和水温变化、水位涨落等影响,可区别为初生岸冰、固定岸冰、再生岸冰、残余岸冰等。
Q
封河期的冰情普查包含哪些呢?
A
河道封冻后,冰上能进入工作时,按统一时段,分段开展冰情普查,主要工作项目有:
1.封冻河段封冻特征,冰厚分布,冰质、冰貌、冰量、水内冰态、冰塞情况。
2.观测计算冰下过水断面面积、河槽蓄水量等,根据普查资料及气象水文分析凌情发展趋势及预测,研究防凌对策及措施。
Q
封河期的冰情观测包含哪些呢?
A
封河期主要观测封冻河段起讫地点、位置、长度、宽度、段数、封冻态势(平封、立封等)、冰厚、冰量、冰盖下过水断面面积、水内冰态、冰塞情况、河槽蓄水量等。
Q
什么是冰情图?
A
由防凌指挥机构,根据冰情观测资料绘制的封冻形势平面图、封冻河段横断面图等反映冰情状况的图纸,以显示各河段封冻位置、长度、起止地点,封冻形势、封口位量、长度,重点河段(险工、河弯、浅滩等)封冻形势,冰盖下冰塞断面,过水断面,冰厚及水内冰态等,用于分析研究凌情发展变化趋势。
END
编辑:郭瑞琳
摄影:龙 虎
审核:黄 峰
策划制作:黄河报·黄河网融媒工作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