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琼中女足队员在海口美兰机场受到热烈欢迎。 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七战七捷。海南琼中女足日前在2015“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12岁女子组比赛中一举夺冠。而这支“小世界杯”冠军球队,是由大山深处的一群黎族小姑娘组成。
现任琼中女足主教练肖山说,他2006年出任琼中女足助教时,球队几乎是一穷二白——没场地、没队员、没食堂,他的收入还不如中学的体育老师。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教练们走遍了琼中挑选队员。
政府的补贴微薄,24名小姑娘便挤在一间教室里睡觉,每天每人5元伙食费。肖山带着孩子们垦荒种菜、割草填坑。没钱买球鞋,她们就光脚踢。即便有了鞋子也总是一补再补,有时这个队员的左脚鞋还能穿,那个队员的右脚鞋能将就,就又凑成一双。每逢比赛前,肖山就开着企业捐赠的中巴车,拉上孩子们到海口找球场集训。为了省钱,大家在海口住每晚80元的小旅馆,吃最便宜的饭菜。
2009年,琼中女足代表海南参加全国女子足球青少年U16联赛,获得第六名,并获得比赛技能测试第一名。2010年,球队成为海南省历史上首支冲进全国U18锦标赛的球队,并获得第四名。
今年4月25日,在斯凯孚“与世界有约”希望工程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中,代表海南参赛的琼中二小女足在首轮比赛中以9:0战胜来自辽宁的球队,次轮又以8:0大胜来自浙江的球队,决赛中以6:0大胜夺冠,取得代表中国赴瑞典参加享有“小世界杯”美誉的“哥德堡杯”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的机会。
实际上,这群孩子中的很多人入队前甚至连足球都没见过。肖山的妻子吴小丽记得,2012年9月到琼中县各乡镇去招这批小球员时的情景:一个个灰头土脸,可眼神都特别清澈灵动。通过短跑、跳远等简单测试及查看孩子们的脚弓发育情况后,30多名八九岁的女孩成了琼中女足的第三批队员,离家来到县城琼中二小就读。刚到队里时,孩子们又瘦又小像“豆芽”,体质也不是很好,感冒发烧是常事。“我们都把她们当成自家的孩子来教,经过两年多的训练,现在这些女孩个子长高了一头,也壮实多了。”
为了不耽误学习,琼中女足的队员早晨五点半就起床,先围着400米一圈的操场跑10圈,然后颠球熟悉球性,直至7点半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4点半开始进行运球、传球和停球等基本训练,接着还要体能训练,直至天黑;周六和周日不休息,且训练时间相应延长。通过这样的历练,年龄大点的姑娘12分钟耐力跑全部在3000米以上。
“我们的技术肯定不是最棒的,但我们的拼抢精神肯定是第一。”肖山说,圈内给琼中女足起了个“橡皮糖”的外号,因为姑娘们总是不惜体力地奔跑,让对手们十分头疼,“这就是琼中女足精神!是姑娘们敢于通过足球挑战命运的精神。” (记者赵叶苹) 新华社海口7月19日体育专电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