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所有创作过儿歌的人里面,最振聋发聩的名字是聂耳。
很多人都知道聂耳是《卖报歌》的曲作者,然而词作者安娥,一直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
安娥是上世纪著名剧作家,曾完成过中共地下党的特工情报工作,她的丈夫是田汉。
提到聂耳田汉,自然会联想到冼星海。有趣的是,尽管冼星海没直接创作儿歌,他的作品《只怕不抵抗》却被后人改编成了《吹起小喇叭》。
同一年代的儿歌,还有两首大名鼎鼎:《读书郎》和《丢手绢》。你可能没想到的是,这个“ 手绢”一丢就是72年。
02
如果要选中国儿歌的黄金期,非50年代莫属。
黄准作曲的《劳动最光荣》、郑律成作曲的《我们多么幸福》、石夫创作的《娃哈哈》,都出自这个时代。
虽然不少人都“哇哈哈”的笑过,但更多的人是唱着“小燕子”等待着春天降临的。1956年,王云阶作曲的《小燕子》出现在电影《护士日记》中,原唱是主演王丹凤。
《护士日记》主演王丹凤
单论传唱度,《小燕子》在50年代并不能独美,因为1958年还有另一首儿歌金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原本是香港电影《苦儿流浪记》主题曲,主演萧芳芳兼任原唱,当时她年仅11岁。
1988年,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又用到了这首歌,这部低成本的亲情电影在当时票房过亿。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里,还有一句歌词是现有流传版本里被删除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不知道。要是她们知道,梦里也会笑。”
03
如果要选“儿歌大王”,非潘振声莫属,他一人创作了《一分钱》、《小鸭子》、《春天在哪里》、《好妈妈》这样的代表作。
2009年,潘振声因脑血栓逝世。
他的追悼会上,循环播放的并不是哀乐,而是《一分钱》和《春天在哪里》。这也是老人家的生前遗愿。
进入80年代之后,儿歌在内涵上有了一个关键性的补充:很多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歌曲,因为曲风旋律和叙事内容适合儿童,也被归入了儿歌的范畴。
中国大陆第一首此类型的代表作是《妈妈的吻》,曲作者谷建芬。这首歌的原唱是80年代著名小歌星程琳,她13岁时就以歌手身份录了专辑。在这张专辑里,除了《妈妈的吻》,还有《小螺号》,以及另一首经典翻唱《小小少年》。
儿歌在80年代还有另一个重大突破——动画片主题歌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经典。 比如从美国引进的《蓝精灵》,其主题曲并非国外原曲。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这是100%的中国原创,这首主题曲在1988年甚至还拿到了鲁迅文艺奖。
《蓝精灵》之后,与它同样成为80后心中永恒记忆的还有《葫芦兄弟》和《黑猫警长》。不过时至今日,葫芦娃也出了手游,堪称为“回忆买单”的垫脚石。
04
90年代开始,儿歌被不少人替换成了“动画主题曲”。1998年播出的动画片《西游记》,片头曲《猴哥》和片尾曲《白龙马》,都由张藜和肖白两人包办。
张藜曾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我和我的祖国》就是他的代表作;作曲肖白有一首春晚经典——那英、王菲合唱的《相约九八》。
2003年,张藜又导演了动画片《哪吒传奇》,再一次和肖白合作了片头曲《小哪吒》,原唱者是孙楠。张藜还请来好友乔羽助阵(张藜、乔羽、闫肃并称“词坛三驾马车”),完成了片尾曲《少年英雄小哪吒》的词作,作曲则是李海鹰——《弯弯的月亮》和《七子之歌-澳门》都出自他手。
71岁的张藜,找来76岁的乔羽,共同为一部动画片倾力创作。这大概是中国原创儿歌最后的余晖。
此时距离乔羽写下《让我们荡起双桨》,已经过去了整整48年。
05
回头再看这些经典儿歌,你会发现这些“简单的歌并不简单”。无论作词作曲,每个年代都有最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参与。对待儿歌,这些爷爷奶奶们可一点也不“儿戏”。
具体到儿歌的演绎,一首好的作品想流传下来,当然要唱得足够动听。
在唱片工业最辉煌的年代,涌现出一批对儿歌有所专攻的歌手或团体,朱明瑛、程琳、黑鸭子组合、银河少年合唱团……甚至邓丽君也唱过儿歌。
不过到了现在,打着《王者荣耀》刷着抖音的小朋友,也许已不会再去听什么儿歌了。
对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小孩子来说,儿歌似乎正在慢慢消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