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肯定要问,“牂牁”(zāng kē)是什么意思?
“牂牁”,本义是“系船之木桩”,最早作为一个西南小国的名字,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中惊鸿一瞥地出现。
牂牁江因牂牁国而得名,西汉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把牂牁江写进了与南越国、夜郎国相关的列传中,一直鲜为人知的牂牁道迎来了它的历史高光时刻。
《史记》记载,唐蒙打听到蜀郡(今四川)出产的蒟酱,是当地人偷偷拿到夜郎国(今贵州、广西境内)去卖的。蒟酱、牂柯江、通番禺,头脑灵活的唐蒙把这几个关键词串联在一起,推断出一个令他既震惊又兴奋的结论:夜郎国和南越国之间,必然存在一条不为中原人熟知的通道,那就是牂牁道。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汉武帝利用唐蒙的情报和计谋,兵分四路攻打南越国,其中一路奇兵,就是由驰义侯率领部队从巴蜀进夜郎,再下牂牁江与其他几路人马会师番禺。南越国被灭后,汉朝在今天贵州与广西相交地区成立了牂牁郡。
河池学院教授 施铁靖
公元808年,当时有个宰相叫李吉甫,他修了一本书叫《元和郡县志》,提到牂牁郡被南诏国占领了。他觉得是唐帝国的耻辱。
自唐朝《元和郡县志》之后,牂牁江的名字在历史中渐渐消隐。后世对这条古水道有诸多推测,晋代《水经注》认为,牂牁水道应该是今天广西的红水河。而按照《旧唐书.地理志》的说法,牂牁江是今天广西的左江。宋朝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认定,柳江的上游融水就是汉朝的牂牁江。清朝顾祖禹写《读史方舆纪要》却把今天的邕江和上游右江描述为牂牁江。随着今天地理科学的进步,河流的水文脉络逐渐被清晰掌握,越来越多的学者达成共识,能通连川桂黔粤,最有可能是汉代牂牁江的,显然就是今天的红水河。
红水河,因江水流经红色砂贝岩层,夹杂大量红褐色泥沙而得名。在广西境内流经乐业、天峨、南丹、东兰等县,在象州与柳江相汇后改称黔江,再与郁江汇合进入西江,最后流入珠江流域。
贵州和广西同为崇山峻岭地区,交通往来非常不便。当时的依托牂牁江而名的牂牁道就成为沟通贵州和广西之间的一条主要的通道。另外,从四川到贵州再到广西,新奇的物产和先进生产技术沿着牂牁道,也艰难曲折地抵达了广西西北部。
牂牁道对桂黔地区的交通如此重要,但牂牁江却不是一条天生温顺的河流。今天我们看到的红水河平静清澈,是风光秀丽的旅游圣地。这是因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红水河上大化、龙滩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泥沙沉淀,水位上升,彻底改变了河流原来的面貌。
可在解放以前,红水河是河床深切,滩多水急的代名词。光是东兰县内河段,就有16处险滩,按照当地老船家的说法,小船木筏顺流而下尚可惊险通行,船只想逆流而上却步履维艰。
南丹县的吾隘镇倚红水河而建,正好处于南丹与东兰、天峨三县之间,这里曾是周边商品集散的码头。迄今,在红水河的河底,那些曾堵塞航道的巨大礁石仍隐约可见,仿佛诉说当年的惊涛骇浪,通航不易。
来源:广西故事公众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